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轉型結與解4]

好的轉型案例未必適合直接複製

年前一次業界聚餐中,一位朋友舉杯向另一位前輩敬酒說:「我們總經理都說你們公司BIM技術發展得太好了,要我多向你學習。」雖然這類有時難免是場面話,但這位朋友去年確實經歷了組織與職位的調整,其中也應有幾分真心。

這引出了一個問題:數位轉型能依樣畫葫蘆嗎?答案顯而易見是否定的。轉型並非模仿秀,不是別人做什麼你就跟著做什麼,而是有其本質差異。作為多年參與BIM賽事評審的我,看過許多優秀案例,但這些成功經驗並不代表就能直接推廣到業界成為標竿,而是需要細思其技術導入的背後原因與相關配套。

數位轉型的四種類型

我通常將數位轉型技術分為以下四類,這些分類並非絕對,而是取決於技術對企業的實際意義:

1. 創新研發型

例如當前火熱的AI圖像應用,有些先行者嚐到技術紅利,但整體商業價值尚未明朗。又如前幾年的綠能或能效分析軟體,常見國外技術發表後不久便收攤或併入其他系統。這種技術投入風險高,對生產力的提升也不明確,雖適合單點突破,卻難與現有作業整合。因此,這類技術多見於研討會或學術單位,企業則多持觀望態度,難題在於何時投入、找誰導入。

2. 競賽特化型

比賽投稿通常只有半小時的評審時間,參賽者往往聚焦亮點,例如建築師賴某說的「好萊塢式BIM」。這種特化應用能在短時間吸睛,但對企業長期轉型的價值有限。若業界盲目效仿,可能適得其反。

3. 業主需求型

為了滿足業主或專案要求而進行的轉型,例如竣工模型交付或公共工程規定。這類應用未必提升生產力,甚至可能拖累作業流程。但為符合合約,只能勉強執行,許多企業選擇外包來控管成本與風險。

4. 生產力提升型

這是基於企業生存與競爭力的轉型,也是數位轉型的最佳方向。然而,即便同產業,不同企業的體量、資源、文化與願景各異,好的做法可參考,但關鍵在於初衷與執行細節。

轉型成功的三個指標

數位轉型應回歸管理學原則——「做對的事」。

我以三個指標評估轉型導入:

1. 是否提升生產力或優化作業?

企業以獲利為本,轉型需投入大量資源,若失敗則勞民傷財。歷史上,柯達、百視達、諾基亞等因未跟上模式變革而衰退,顯示轉型與生產力提升是企業命脈。

2. 是否解決客戶痛點並形成競爭壁壘?

有些應用因業務需求而生,未必提升生產力,但服務客戶也能帶來價值。然而,若只是應付客戶或比賽的一次性應用,無法累積價值,就淪為「說得一嘴好BIM」,反成空話。

3. 是否與企業願景結合?

例如某中部大廠在導入ISO 19650時,我有幸觀禮並與其董事長交流,知道他熱愛自然,這與公司低碳轉型的初衷一致。這類轉型在起點上就勝過跟風者。高層長期支持是數位轉型能在傳統營建產業落地的關鍵。

回到開頭的故事

那位朋友對BIM充滿熱情,但成績不如預期。我認為問題不在個人或組織技術能力,而是商業模式。他所在的BIM團隊從集團分拆為子公司,服務越多,成本或虧損越高;而那位前輩是內部組織則能將成本攤提,有餘力投入研發。商業模式的本質差異決定了模仿只會事倍功半。這也解釋了為何近年許多顧問公司的BIM中心收攤——初期探索技術尚可,但若無法提升生產力,就難以持續。

總結

數位轉型需投入大量時間與資源,執行者應明確其類型與企業生存指標。方向越清晰,越能成功或及時止損。轉型不是盲目跟隨,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路,這才是正道。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數位轉型技術的四個類型 1.創新研發型 2.競賽特化型 3.業主需求型 4.生產提升型 研究或創新技術但尚 ·將專案運用中較新的 無足夠的商業價值 技術或亮點包裝 ·有創新投入紅利但也 通常亮點就是亮, ·有創新投入紅利但也,通常亮點就是亮。 但 相對有技術後續無援 不一定能夠普及 配合業主或契約需求 的轉型運用 不一定與自身業務止 相關 所以很容易成 為應付了事 基於企業提升自身續 存立所需的轉型 的風險 往往跟案子類型或特 ·較多爲學術機構或滑 ·散多為學術機構或濟定目標運用有關 定目標運用有關 業BIM中心等 ·很多是包裝出來的 需要投入的時間與資 源相對的多 很多企業評估成本與 風險後會外包 需與企業願景結合 只能由組織内部進行 轉型作業」的圖像

所有心情: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