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還沒做設計以前,你的REVIT就得有什麼樣的準備
寫在文章前,這整個文章是AI寫的,所以不想看可以直接看連結我怎麼讓它寫出來。但你可以知道為什麼他寫的出來這些,我怎麼把這麼難的東西給問出來。
https://grok.com/share/bGVnYWN5_d7bd616a-e19c-434e-b5fe-972448176226
一切的目的只想說:
過去有太多的同行經驗者說:我沒有時間跟年輕人講說每張圖要注意的事情,那個很看經驗還有案子的種類不同。
而很不幸,如果你們可以參考我公開的技法一二,事實上就可以慢慢的破解掉這個『無法審查標準化』的迷思。
同時我想強調,沒有我的發問,那個再怎麼無敵的AI是寫不出下面的鬼東西的,而你的AI反映的是使用者的實力。

引言
在台灣建築行業中,BIM(建築資訊模型)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尤其以Autodesk Revit作為主流工具。然而,許多公司導入Revit後,卻發現其效益不如預期,甚至淪為單純的建模工具,而非設計與法規檢查的利器。事實上,要讓Revit真正發揮作用,關鍵在於設計開始前的準備工作。從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盤點圖審需求,到Revit專家設定模板,再到團隊分工落實,每一步都至關重要。本文將探討如何在設計前為Revit做好準備,讓模型不僅是視覺化的呈現,更能成為檢查設計合規性的核心工具。
為什麼設計前的準備如此重要?
Revit作為BIM的核心工具,具備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能透過Revit明細表(Schedule)自動計算面積、比例,甚至標示不合規項目。然而,若沒有事前的規劃與設定,這些功能可能被忽略,模型最終僅成為設計的「外殼」。在台灣,建築法規如《建築法》與《建築技術規則》要求嚴格,涉及基地退縮、採光通風、停車位數量等細節,若能在設計初期就將這些要求融入Revit模板,便能大幅提升效率並降低錯誤率。
研究顯示,BIM應用若能結合法規檢查,可將傳統2D審圖的時間縮減70%以上。然而,台灣業界目前多將Revit用於生成2D圖面,與CAD比對一致性,而非直接檢查設計內容。這反映出準備不足的問題:若模型未預先設定檢查機制,新進員工或缺乏經驗的團隊難以有效利用,甚至可能因誤判導致設計失誤。因此,設計前的準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流程與思維的轉變。
第一步:經驗者的工作盤點
要讓Revit成為設計的助力,首先需由具備豐富實務經驗的工程師進行工作盤點,明確圖審階段的需求。以住宅建築的初步提案為例,圖審清單涵蓋基地位置圖、平面配置圖、立面圖與剖面圖,每張圖面都有具體檢查項目。例如,基地位置圖需確認邊界線、退縮距離與道路寬度;平面配置圖需檢查採光面積與停車位數量;立面圖需驗證高度限制;剖面圖則關注樓層高度與結構合理性。
這些項目源自20年以上營建經驗的資深工程師,熟悉台灣甲級營造廠與大型建築師事務所的實務。他們指出,圖審不僅是提交資料,更需確保符合法規並保持圖面間一致性。例如,技術規則編第四十二條規定有效採光面積未達該居室樓地板面積百分之五者、或是,考量社會住宅汽車停車需求,申請社會住宅之容積得依建築技術規則規定設. 置汽車車位,機車位仍以一戶一機車設置為原則。這些細節若未在設計初期定義,後續修改將耗費大量時間。因此,經驗者的第一步是將這些需求逐項列出,形成一份詳盡的檢查清單,作為Revit設定的基礎。
第二步:Revit專家的提案
有了圖審清單後,需由Revit技術專家將這些需求轉化為模型設定。這位專家假設擁有2012年起Autodesk BIM技術認證,並每年參與Autodesk University年會,確保技術與時俱進。他們的任務是設計一個標準Revit模板,讓新進員工能直接使用模型檢查合規性。
提案的核心是將檢查項目分為三類:
🔴直接輸出項目:如基地邊界與採光比例,可透過Revit明細表自動生成數據。
🔴間接輸出項目:如退縮距離與洩水坡度,需使用Revit的註解功能標示數據。
🔴綜合檢查項目:如停車數量與無障礙停車,需結合多項數據判斷,並由資深人員審核。
例如,採光比例可設定Revit明細表,欄位包括房間面積與窗戶面積,公式計算比例並標示不足項目;退縮距離則在基地平面圖中預設尺寸標示;停車數量則需在明細表中加入警語,提醒綜合判斷。這些設定旨在簡化流程,讓缺乏圖學訓練的員工也能快速上手。
第三步:準備項目的比對與分類
在提案基礎上,需將圖審清單逐項比對,確認Revit如何實現。以基地位置圖為例:
🔴基地邊界(直接輸出):使用「屬性線」工具建模,Revit明細表顯示長度與坐標。
🔴退縮距離(間接輸出):在基地平面圖中使用「尺寸」工具標示建築至邊界的距離。
🔴道路寬度(間接輸出):用「模型線」畫出道路,尺寸標示寬度,需手動確認是否達4公尺。
🔴一致性(綜合檢查):Revit明細表顯示基地面積,需與設計說明書手動比對,並加註警語。
🔴平面配置圖的採光檢查則透過Revit明細表計算比例,若小於1/8則標紅;停車位數量同樣使用明細表,但需結合單位數與無障礙要求,作為綜合檢查項目。立面圖與剖面圖則多為間接輸出,透過標高線與尺寸工具標示高度與坡度。值得注意的是,周邊環境(如高壓電線)無法直接建模,需外部資料,這顯示Revit基礎功能的侷限。
這種分類方式確保每項檢查都有明確的實現路徑,並能根據Revit功能調整期望。例如,若無法自動檢查周邊環境,便需在流程中補充外部文件,而非強求模型解決。
第四步:準備的落實與作業分工
確定了設定方法後,需將任務分工給BIM技術團隊落實。假設有三組團隊,熟悉Revit但不了解工程細節,需提供清晰的任務指引。
🔴團隊A:直接輸出項目
任務:設定Revit明細表,如基地邊界、採光比例與停車數量。
步驟:在「管理」標籤中創建明細表,加入欄位並設定公式,儲存至模板。
交付:包含明細表的Revit文件與說明。
🔴團隊B:間接輸出項目
任務:設定視圖與標籤,如退縮距離、高度與坡度。
步驟:在視圖中使用「尺寸」與「標籤」工具,預設顯示數據,儲存視圖。
交付:包含視圖的Revit文件與說明。
🔴團隊C:綜合檢查項目
任務:設定綜合明細表與警語,如停車數量一致性檢查。
步驟:在明細表中加入計算值與警語,確保提示資深審核,儲存至模板。
交付:包含綜合明細表的Revit文件與說明。
每個任務都對應Revit的具體功能(如「屬性線」在「基地與位置」標籤),步驟詳細到按鍵位置,確保團隊無需工程背景也能執行。最終,這些成果將整合為一個標準模板,供設計團隊使用。
台灣現況的反思
有趣的是,台灣BIM應用卻未普遍採用這種方式。業界常見做法是將CAD文件導入Revit,檢查模型與2D圖面是否一致,而非直接檢查設計內容。這可能源於多重因素:
💡法規複雜性:台灣建築法規因地區不同而異,難以標準化為Revit參數。
💡傳統慣性:審圖單位仍偏好2D圖面,BIM多用於生成圖面而非檢查。
💡技術焦點:論壇與研究多關注自動建模與一致性,而非法規檢查。
這顯示出業界轉型尚未完成,BIM潛力未被充分挖掘。若能從設計前做好準備,將圖審需求融入模型,或許能改變這種現況,讓Revit成為設計與合規的雙重利器。
結語
Revit的準備工作不是建模的起點,而是設計成功的基石。從經驗者的清單盤點,到Revit專家的模板提案,再到團隊的分工落實,每一步都在確保模型能承載設計與法規的需求。這種方法不僅提升效率,更讓新進員工能快速上手,降低錯誤風險。台灣BIM應用若能朝此方向發展,或許能從「模型正確性」轉向「設計實質性」,真正實現技術的價值。設計前,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