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ISO的觀察
一提到國際標準ISO,很多人就面有難色。常聽到的心得是很麻煩,需要做很多文書工作,需要花錢找顧問上課,需要花錢認證,拿到認證之後還須面對往後的定期的稽核,這都是要燒錢的。那拿到ISO跟妳產品的品質有直接關聯嗎?不見得,相信大家也見識過不少號稱有ISO但品質卻依然令人失望的產品,比如產品發生重大問題緊急召回、發生重大意外導致財產生命損失或是產品品質出包導致財務上的損失等等。
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落差?其中涉及的原因其實跟拿ISO的動機、ISO的適用性與發展背景有關。有人只是為了拿個資格,有人是為了能打入國際市場,有人是產業有規範,有人是為了滿足客戶期待。不同的動機會影響看待ISO的態度,這會決定一家公司到底會不會好好落實ISO或僅僅做表面功夫應付;而越需要彈性與變化越多的場域越難適用ISO,因為快速的反應與嘗試會受到限制,好比說技術研發。在程式開發知識交流網站Stack Overflow上就有討論到為何開發者都不太鳥ISO這件事,理由是ISO出來的速度跟技術進步的速度相比差太多了;而且還有一個原因是ISO發展的過程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透明開放、根據事實及技術理性,(Walter&TIM, 2003)的研究就發現ISO的發展還深受國家、市場力量與政治的影響。
ISO的形成
我們可以來看看一個ISO標準是怎麼形成的。根據ISO官網的說明,一個標準是由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會員(國家為單位)針對市場需求提出草案。再由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Committees)召開會議請各代表專家討論出一個共識。之後還會經過不同階段深入的討論與協調,最後表決取得共識後發布標準。通常這樣的過程大約會需要三年的時間。雖然嚴謹但這樣機制也很明顯可以發現標準發展無法快速反應當下技術發展,也有可能依照當初技術所提出的標準框架易受到新興技術的挑戰。除非是技術變化不大且生命週期長的產品領域或是不受時間空間技術限制之管理框架與原則,例如品質管理。
ISO是否代表最佳解?
雖然各國會員皆可提出草案,一般這些國家代表會員背後都是國家標準的代表,在產品全球化的浪潮下,能影響國際標準就能影響遊戲規則,這背後代表了龐大的利益,後進者只能被迫花錢變成先行者的形狀,越晚加入的人越難影響整個走向。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會驅使政治、跨國大企業去影響國際標準的發展。他代表的不見得是所謂最佳實踐典範(Best Practice),而是最有權力的影響。所以不見得適用每個企業,你若是硬套制式文件,硬去符合他的流程,反而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畢竟最理解實務限制的應該是企業自己啊。
結論
正因為ISO的導入通常所費不貲,所以導入前可以先思考到底ISO對現階段的你來說有沒有必要。如果是在一個技術變化很快或是沒有穩定的領域,那其實可以先不用考慮ISO這件事(數位領域最常發生,例如資訊交換格式、WEB技術等)。若是制度面的摸索,那可以參考其框架是否合適自己,在了解ISO精神後可以發展出適合自己的一套玩法。若是資格面,那該花的錢該做的認證還是得做。
在ISO機構提出的未來10年策略中,他們會因應世界公民對ISO更公開且透明的期待做出改變。悟出編希望未來能開放ISO標準免費下載觀看與公開討論阿,避免一些閉門式的壟斷解釋。讓ISO標準能更有流通性與適應性。
以上只是悟出的一些觀察,若有其他想法也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