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國際頂尖團隊學習「造腦」真功夫,告別建築知識管理的BIM騙局與即戰力迷思

引言 

揭開行業內的一些「國王新衣」,並將目光投向那些真正「一步一腳印」在實踐知識庫建構的國際頂尖團隊,看看他們的「造腦」真功夫,以及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而不只是隔岸觀火或盲目複製。

一、「他山之石」的「絆腳石」?從「BIM騙局」談起 

將尺度拉高,放眼國際,頂尖的建築事務所、工程顧問公司,乃至政府的都市規劃部門,早已將「知識基礎」視為組織核心競爭力,建構讓知識有效積累、智慧順暢傳承、經驗充分活用的「第二大腦」。

另一方面,令人深思的現象:自2010年以來,台灣建築界也不乏對標國際、引入新技術的嘗試,但為何常常雷聲大雨點小,甚至淪為「找的真的很爛也很不適用」的複製貼上?

我們太習慣「看『隔壁』的同文來想」,我可以更限縮點,就是在批評BIM的推行上。多少雙由現在檯面上的前輩,引入了某些地區所謂的「成功經驗」在台灣卻水土不服。從鳥巢的大師迪士尼案例、新國的IFC交換、到現在還說不出所以然的CoBie。或者根本就不理會人家年年更新的資料,從AIA到CIM的參照竟然都是第一版。更可惡的多數的學界重視的研究參考倫理,竟然沒有跟著更新還協助官界的背書。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場長達十五年的「BIM騙局」「是哪些人?又是誰做了?」

看看開幕中的世壯運,責難工作人員不檢核,不累積經驗的中心之都。差不多先生在我的上一代,營建產業在這種獲利不來自於好品質的現實因子上,水土不服的都是想真的做些什麼的我和正在接班的第二代。

責難技術導入的策略問題,我們必須要去承認產業內一種根深蒂固的「偷懶」心態與「資訊不對稱」的困境。然而最諷刺的更是,設計者都年年出國朝聖,但會不會是如果我們在觀摩國際大師作品集時,能抱持著對美學與形式的虔誠,那為何在學習其背後的「技術」與「管理」時,是不是也能夠「拜託看真先進國家的好嗎?」

思考功課1:反思您或您的團隊在引進新技術或新管理模式(例如BIM、專案管理軟體、知識共享平台等)時,是否曾遭遇過「水土不服」或「成效不彰」的困境?
您認為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是技術本身的門檻、組織文化的抗拒、缺乏配套的流程與培訓,還是從一開始就選錯了模仿的對象或學習的方法?

練習後,請你把你的答案問回AI在至今的多數測試上,回答者往往最後會發現他們根本就沒有發現到造成問題的主要原因。

二、拒絕「即戰力」的短視,正視「真功夫」的積累

台灣產業文化中,對「即戰力」的過度追求,以及一種「由上而下不誠實的惡劣習慣」——例如:期待員工「帶槍入職」卻無系統性的入職培訓、全公司缺乏統一作業標準、設計交流只談風格不重格式、老闆固守成功經驗卻不思進化、甚至依賴「抄前案」或挖角掌握關鍵資源的專案經理——這些都與知識庫的有效建構背道而馳。當事務所戲稱自己是「補習班」時,我們不禁要問:「你事務所真的有系統地教了什麼?」

如果這些描述觸動了您的痛點,那麼,以下三個國際案例所展現的「實踐精神」,或許能帶來一些不同的思考:

  • 案例啟示一:鹿島建設百年營建成果的「數據煉金術」
    • 核心實踐精神: 他們真正在意的是,如何將數百年的營建經驗,從數千個歷史工案的數據中「挖掘」出可被傳承與優化的模式。這背後是對「歷史數據價值」的深刻認知,以及願意投入資源進行「數據治理」與「智能分析」的長期承諾。他們思考的是如何透過數據優化新專案的施工排程、如何更精準地進行風險控管,這與僅僅將BIM作為3D建模工具的思維有著天壤之別。
  • 案例啟示二:ARUP的「知識民主化」與「協同進化」
    • 核心實踐精神: 他們積極打造的,是一個「內部知識共享平台」,一種「知識民主化」的文化——讓遍布全球的專家智慧能夠即時互通,並為不同經驗層級的員工提供「量身定制」的知識獲取介面。這背後是對「集體智慧」力量的信任,以及對「人才培育」的系統性投入。他們理解,組織的進化,源於個體的持續成長與高效協同。
  • 案例啟示三:新加坡URA)「動態知識庫」與「科學決策」
    • 核心實踐精神: 他們致力於將整個城市視為一個「動態的知識庫」,透過整合地理資訊、人口數據、環境模擬等多維度信息,來支持更科學、更具前瞻性的都市規劃與發展決策。這背後是對「數據整合力」與「系統性洞察」的極致追求,以及運用科技提升公共治理效能的決心。

三、是否真的難以複製?是否缺乏的是「思維框架」與「實踐精神」?

大多數演講的場合,每次第一個舉手的問題就是:面對這些國際級的成功案例,是不是因為「資源不同、規模不同,難以直接複製」?但是真的是很好笑的但是:為什麼隔壁那個一直在做假的方法都學了,也沒有難以複製啊?為什麼不來真的先從『思維框架』與『實踐精神』借鏡?

從網站的成立後,我持續不停的寫文章。而真正的目的就是想要破除那些,與其抱怨資源不足,不如先反思壞習慣,同時間讓看文章的讀者們去討論到:

  • 我們是否清晰地定義了自身在知識管理上最核心的問題與痛點?
  • 我們是否願意投入時間去梳理現有的流程,並找出可以優化的環節?
  • 我們是否建立了鼓勵知識分享、勇於嘗試新方法的組織文化?
  • 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並認同「知識」是事務所最重要的「活資產」?

這些「思維框架」的轉變,以及「一步一腳印」的實踐精神,遠比直接引進一套昂貴的軟體更為根本。

思考功課2:「真假對照」思考練習。請回想一次您的團隊學習或模仿某個「成功案例」(無論國內外,無論真偽)的經驗。
對比本文中提到的國際案例「實踐精神」,您認為當時的學習過程中,哪些環節是「學到形,未學到神」?
如果能重來一次,您會如何調整學習的切入點與方法?

四、當AI成為「真誠的」協作夥伴 

三組案例的探索,給予我們「知識庫建構」的啟發,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見,當組織真正擁抱數據、重視流程、並將知識視為核心資產時,AI 才能從一個被誤解的「噱頭」或難以駕馭的「怪獸」,轉變為一個能與人類專家「真誠協作」的智慧夥伴。

下一階段的可能探索

這些國際案例的成功,離不開對 AI 工具的理解與善用。那麼,具體有哪些 AI 工具類型,以及建築師需要具備哪些核心的「AI素養」,才能讓這些工具真正落地,而不是又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技術導入?接下來由CFT 將在下一篇文章中,為大家帶來更務實的AI 工具箱盤點與應用技巧分享,幫助建築師們真正「上手」AI。

我們深知,要將這些對國際經驗的深刻反思,以及如何轉化為能真正解決台灣建築產業痛點、提升本土設計與管理水平的實用策略,需要一個既有國際視野,又能深刻關懷並致力於推動台灣建築專業向上提升的權威性發聲管道。我們與這樣的頂尖媒體的合作,正旨在於此。

結語:

理解他人的成功與失敗,是為了幫助我們少走冤枉路。建構事務所的「第二大腦」,不可能一蹴可幾,但只要我們願意摘掉「遮眼即戰力」的短視眼鏡,摒棄「不誠實」的組織陋習,從「思維框架」的轉變開始,一步一步積累「真功夫」,就能逐漸走出屬於自己的知識賦能之路。

行動呼籲與訂閱

讀完這些國際案例的啟示與對本土現象的反思,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您認為台灣建築事務所在「知識庫建構」上,最需要優先突破的思維或文化瓶頸是什麼?註冊網站會員,並在下方留言,讓我們一同激盪出改變的火花。

渴望獲得更多關於如何借鑒國際經驗、務實導入 AI 知識管理工具的深度解析嗎?請務必持續關注 Code for Taiwan 的部落格,並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五月底,我們將與建築界最具公信力的專業媒體之一,共同為您呈現這場關於「知識賦能」的完整思考與實踐路徑。敬請期待,這將是一場不容錯過的行業智慧盛宴!


參考資料
Foster + Partners Innov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genetic algorithms.
Zaha Hadid Architects.. Zaha Hadid Architects Uses AI to Design its Curves.
AFRY / Autodesk Forma. Fjällbogatan
Kajima Corporation.. Kajima Integrated Report
Arup. Arup Perspectives
Singapore 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ePlanner

我想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