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AI點亮設計靈感,告別「卡關」惡夢:從「一個人苦思」到「人機共創」

引言 

當今天因為前面的五篇文章而改變了思考方式,啟動了探索知識管理與學習模式變革的旅程,今天,回到了被罵了五篇的設計無用思維。我們要與各位設計夥伴聊聊:如何擺脫設計過程中「靈感枯竭」或「反覆修改」的困境?

如果 AI 不再只要善用對話欄,然後你們可以激發出些什麼,那麼它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技名詞。而數為團隊認為,AI一定可以實際參與到設計迭代中的「智慧助手」一員,使得我們腦中的的創意被點亮,產生出一個又一個的提案來迭代與進化。而在這樣的期待中,如果要能夠獲得到如此的效率又將如何和這個新工具並進呢?

一、設計的「磨人」真相:當「對的感覺」需要N個通宵與無數次腦力激盪

設計師們,會十分的熟悉那一種為了捕捉一個 fleeting (稍縱即逝的) 的靈感,或是在多重限制條件下尋求最佳平衡點,而陷入無盡「撞牆」的狀態。接著,就像是在粉絲專頁的前導文章的內容:我們可能會為了一個概念,捏出一個Rhino,在Grasshopper反覆調整參數、嘗試不同組合,又是加班,又是熬夜畫了N個版本的草圖或模型,只為找到那個「對的感覺」。另外一種就是,我們遇到了有諸多理想的業主,或是我們遇到條件眾多的基地與專案。被提出的日照、通風、結構、成本等多重設計需求時,然後可能因為少考慮了一點點就被退、被打搶。最後感到分身乏術,覺得設計好難,人生好累,工作好無知外,可是竟然還必在有限的時間內,窮盡所有可能的解決路徑。

我沒有時間寶石,我無法開啟平行宇宙,而我期待的是漫威的奇異博士那逆天的神奇魔法。

在團隊的作業環境裡,依賴團隊成員間的腦力激盪,或是憑藉資深設計師個人在過往專案中累積的時間與經驗,在一次次的「衝擊」與「碰撞」中,是有機會得到一個相對滿意的答案。但是回到現實上,台灣的建築教育沒有太多的團隊設計訓練,也就是說大多的事務所都是一人超人,一人專案。也就是說,在現實的現在,一旦在專案特性轉為必須高度依賴多人的腦力碰撞,賭一把的骰子靈感燈泡機遇的過程。這樣並不責備這樣的策略上效率低下,更容易讓一些潛在的優秀創意,因為「試錯成本」過高而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另外就是,不少的設計人都會忽略到,在工作的成果交付上,其實不是只有設計的圖。事實上,還有不少的行政和文書作業,打電話,開會,更不用說現在每天都在宣導的「新工具」學習。

上述的很多很多,讓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未知且沒有被有效歸納的操作,最後壓縮了真正用於「創意發想」與「策略思考」的時間,而幾篇的討論上,各位有沒有慢慢意識到,上述的兩個關鍵,反而是人類最有價值的那一塊。

思考功課1:回顧您最近一次感到「設計卡關」或「迭代效率低下」的經歷。 
當時您遇到的主要瓶頸是什麼?
是缺乏足夠的方案選項、難以評估不同方案的優劣、視覺化呈現耗時,還是難以在多個設計目標間找到平衡?
您認為如果當時有AI輔助,哪個環節最能幫助您突破困境?

二、AI從「天方夜譚」到「觸手可及」的設計變革 

現在,讓我們不用去拜託你隔壁的人,不用看你的主管臉色,你有一位 AI 助手的存在,它將會在你正確的使用下,成為你的寶可夢?在真實的各種案例佐證,提出初步構想,AI它能同步生成數十種、甚至數百種的設計分靈體;它能在透過被建置好的流程與規則分析每種分靈體表現(如日照時數、通風效率、設計計算的分佈),然後給予最直觀的『再表現』如:淺顯易懂的敘述方式,表格是的視覺化,或是再轉換成另一張圖、聲音、影像的媒體展演。達到理解、再衝擊、同時一目了然。你甚至能從看似毫不相關的藝術、自然、或其他工程領域汲取「靈感養分」,為您提供意想不到的設計切入點。

而在此,我們就直接重新的切分出AI的協助與創造上,會成為建築設計怎麼樣的日常?

  • 參數化設計的「智能進化」: Rhino+Grasshopper/ Revit+Dynamo,在這種可透過參數化的連結工具,利用AI演算的迴圈,除錯,多參數條件下設計併入工具。最後再生成上的結果應用,AI可在MCP自動執行,使其不再只是被動執行指令。根據設計師設定的目標(如最大化視野、最小化建造成本、最佳化能源效率)與約束條件,主動進行方案的生成、評估與優化。Foster + Partners 在上海阿里巴巴園區專案中,便運用基因演算法,在初期快速生成並評估了數千種建築量體的空間佈局方案,有效地平衡了多重目標。
  • 概念發想的「靈感加速器」– AI 圖像生成: 諸如 Midjourney、DALL-E 等 AI 圖像生成工具,允許設計師透過文字描述或簡單的意向圖,快速生成大量、多樣化的視覺概念方案,極大地拓展了初期設計的想像空間。Zaha Hadid Architects 已將這類工具廣泛應用於其設計發想與概念迭代流程中。
  • 性能驅動設計的「即時軍師」– AI 輔助模擬分析: 新一代的設計與分析平台(如 Autodesk Forma),整合了多種環境與性能模擬功能,並利用 AI 輔助設計師在設計初期就能快速進行日照、風環境、噪音、甚至是洪水風險的評估,並即時看到設計調整對各項性能指標的影響,讓性能優化貫穿設計始末。AFRY 在瑞典哥德堡Fjällbogatan社區住宅專案中,便借助此類工具,在符合所有規範的前提下,顯著提升了空間利用效率。

三、不只「加速」,更能「再、重現」與「合理性」:讓使用者看見更多可能

AI 工具為設計迭代帶來的,不僅僅是速度的提升。更深層的價值在於:

  • 創意的「催化」與「放大」: 當繁瑣的方案比較、重複的參數調整、甚至初步的視覺化呈現都可以由 AI 高效完成時,建築師得以解放更多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更核心的策略思考、概念創新,以及對空間品質與人文內涵的深度琢磨。AI 成為了激發與延展我們創意的強大夥伴。
  • 想像的「再、重現」與「可視化」: 過去,許多精彩的設計構想可能僅停留在設計師的腦海或草圖本上,難以被完整、清晰地傳達給團隊成員或業主。AI 的視覺化能力(無論是快速生成概念圖、渲染效果圖,甚至是初步的VR/AR體驗),使得設計師的「想像」能夠被更直觀地「再現」,讓抽象的思考過程變得更容易被理解和討論。
  • 決策的「合理結果支撐」與「共識建立」: 當設計方案背後有著 AI 快速迭代生成的數百種可能性作為支撐,有著清晰的性能數據作為佐證時,建築師在向團隊或業主闡述設計理念、解釋設計決策時,將更具說服力與自信。AI 輔助下的多方案比較與數據化評估,有助於團隊更快達成共識,減少主觀臆斷帶來的溝爭成本。

這意味著,AI 讓我們不再只是「想像」設計,更能讓自己和他人「同步看見」更多可能性,在相同基準的理解推進設計決策。

四、建築師如何避免被工具「反噬」?

我們不應該去恐嚇與自我擔心設限新技術的用與不用。

但我們更該去理解的是,用了的優點,用過頭的情況預想。也不是去批評別人的使用,技術越普及則越代表使用者的差異性會在這樣的狀態下拉出距離。


所以,將AI 作為設計輔助工具時,理解其「運作邏輯」並掌握有效的「協同方法」至關重要,避免陷入「為用AI而用AI」或被工具複雜性反噬的窘境:

  • 明確「人」的角色與 AI 的「定位」: 始終記住,AI 是輔助工具,你是設計的主導者。我們需要定義設計的目標、價值觀、以及核心的創意方向,再引導 AI 進行探索與優化。
  • 學會「與 AI 對話」的語言: 無論是參數化設計中的邏輯構建,還是對 AI 圖像生成工具下達精準的「咒語」(Prompts),都需要學習新的表達與溝通方式。
  • 建立「迭代式反饋」的習慣: AI 的產出往往需要人的專業判斷來進行篩選、修正與引導。不要期望一步到位,而是要透過持續的「人類反饋 -> AI 調整 -> 再次反饋」的循環來逼近理想結果。
  • 數據的準備與結構化思維: 某些 AI 工具(尤其是涉及性能分析或從歷史案例中學習的)需要有良好結構的數據作為基礎。你需要培養數據思維,理解數據對 AI 效能的重要性。
  • 保持批判性思維與設計直覺: AI 的分析是基於算法和數據,它可能無法理解設計中的「詩意」、文化內涵或那些難以量化的「體驗」。你的專業直覺與批判性判斷,在任何時候都不可或缺。

思考功課2:選擇一款您感興趣(或已在使用)的 AI 設計輔助工具(例如參數化建模插件、AI渲染、圖像生成工具等),嘗試分析它的核心運作邏輯是什麼? 
您認為它在哪些方面能顯著提升您的設計效率或拓展您的創意?
在使用這類工具時,您認為建築師最需要具備哪些技能或思維方式,才能與之高效協同,而不是被其限制或誤導?

五、預見設計讓當AI成為創意的共生夥伴

AI 工具賦予建築設計的,不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種「智慧湧現」的可能性。當你能與 AI 形成更深層次的協同,將人類的創造力、經驗直覺與 AI 的計算能力、模式識別能力相結合時,我們或許能觸及過去難以想像的設計新高度。

我們已經看到了 AI 在設計迭代、知識管理、個性化學習等方面的潛力。那麼,在一個完整的事務所運營體系中,這些點狀的 AI 應用如何才能被有效地整合,並轉化為組織整體的競爭優勢?這不僅需要工具的導入,更需要組織文化、團隊協作模式、甚至是商業模式的相應變革。在下一篇文章中,深入探討建築事務所如何進行「系統性升級」,以全面擁抱 AI 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這些關於 AI 如何引爆設計效率與創意的革命性思考,以及建築師如何與這些「數位大腦」共創未來的實戰心法,我們將與一家不僅在台灣建築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更持續引領著關於建築未來趨勢、設計方法革新以及科技與人文融合等深度對話的頂尖專業媒體合作,為您帶來最權威、最前瞻的完整內容。

結語、

AI 工具的浪潮已然到來,與其觀望或憂慮,不如主動了解、積極嘗試。它們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地完成重複性的設計任務,更能激發我們未曾觸及的創意潛能,讓我們有更多餘裕去追求設計的本質與更高的價值。讓 AI 成為我們手中那支點亮靈感的火把,照亮通往無限可能的設計之路。

行動呼籲與訂閱

您認為 AI 工具在哪個設計環節最能幫助您「點亮靈感」或「提升迭代效率」?您在嘗試使用 AI 輔助設計時,遇到過哪些挑戰或有趣的發現?註冊網站會員,並在下方留言分享您的經驗與看法!

想掌握更多關於 AI 如何革新建築設計的「黑科技」與實戰技巧嗎?「塊陶」將持續為您帶來第一手的工具測評與應用指南。立即關注 Code for Taiwan 的部落格,並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五月底,我們將與建築界公認的思想領袖級專業媒體,共同為您呈現一場關於 AI 如何引爆設計革命的精彩盛宴。敬請密切關注,一同探索設計的未來!


參考資料
Foster + Partners. (相關年份). Machine Learning in a Design-Driven Business
Wallpaper*. (相關年份). Zaha Hadid Architects on AI in architecture and working with NVIDIA.
Autodesk. (相關年份). How AI in architecture is shaping the future of design, construction

我想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