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第五章:競圖REVIT模型製作完全指南

從零開始打造你的第一個Revit競圖模型
本章學習目標
競圖REVIT是競圖階段的核心工具,它讓你能夠用最少的元素表達最完整的設計概念。想像你正在準備一場重要的設計競圖,時間緊迫,但又需要展現專業的設計深度——這就是競圖REVIT模型發揮價值的時刻。
本章將帶你掌握從基地分析到面積統計的完整工作流程,讓你能夠快速建立可修改、可分析、可出圖的競圖模型。
核心理念:敏捷設計的精神
「不是要做得多細,而是要做得多快、多準確!」
在競圖階段,設計師面對的挑戰不是細部設計,而是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清楚表達設計概念並進行法規檢討。競圖REVIT模型正是為此而生的工具。
Section 5-1:什麼是競圖REVIT模型?
5-1-1:競圖REVIT模型的核心概念
競圖REVIT模型的概念,是在不加入多餘幾何資訊的情況下,盡可能用最少的元素來建立模型。想像你正在用樂高積木搭建一棟建築物:
❌ 錯誤思維:完美主義
- 每種尺寸的牆都建立不同類型
- 詳細建模所有門窗五金
- 精確描繪每個房間的裝修細節
- 結果:模型複雜,修改困難
✅ 正確思維:敏捷設計
- 外牆1種、內牆2種就足夠
- 使用參數化的通用門窗
- 專注空間關係而非裝修細節
- 結果:模型輕巧,快速修改
實際案例:辦公大樓競圖
假設你要為一棟20層辦公大樓做競圖模型:
傳統詳細建模方式: - 建立50種不同牆類型 - 每層樓單獨建模 - 詳細建模每個衛浴設備 → 結果:3個月才完成,修改要1週 競圖REVIT模型方式: - 只用3種牆類型(外牆、結構牆、隔間牆) - 標準層用群組複製 - 衛浴用簡化的2D族群 → 結果:2週完成,修改只要半天
5-1-2:為什麼需要提高修改的容易性?
在競圖階段,設計變更是家常便飯。業主的需求會變、法規檢討會發現問題、成本分析會要求調整——這些都需要模型能夠快速響應變化。
🏗️ 模型階段的挑戰
設計流程對應傳統的「基本設計」初期階段,需要同時處理:
- 業主需求的不斷修正
- 建築法規的檢討與調整
- 結構與機電的初步協調
- 面積與造價的反覆確認
📋 檢討循環的實際運作
實務中的檢討循環往往是這樣的:
週一:提交初步設計方案 週二:業主要求增加10%面積 週三:法規檢討發現容積率超標 週四:調整設計,重新計算面積 週五:與結構師確認調整後的結構系統 → 下週一:提交修正方案
5-1-3:競圖REVIT模型的製作流程
本書將競圖REVIT模型的製作分為六個清楚的步驟,前半段專注於模型,後半段專注於視圖:
- 5-2 模型輸入的準備
設定基地、樓層、軸線等基礎架構 - 5-3 模型的輸入
建立牆、柱、門窗、樓板等主要元件 - 5-4 模型製作的技巧
運用群組、族群管理等進階技巧 - 5-5 視圖專有元素的加入
添加尺寸、標註、說明等圖面元素 - 5-6 依用途分類的色塊圖製作
活用顏色填充配置,製作直觀的分析圖 - 5-7 依用途分類的面積表製作
串接Excel,建立自動化的面積統計系統
模型與視圖的分離思維
這種前後分離的思考方式,正是Revit與傳統CAD的根本差異。在CAD中,你畫的每一條線都同時決定了「形狀」和「表現方式」。但在Revit中:
- 前半段(模型):專注於建築的實體設計
- 後半段(視圖):專注於資訊的表達方式
Section 5-2:模型輸入的準備
在開始建模之前,我們需要先建立一個穩固的「數位基地」。就像蓋房子需要先整地、測量一樣,Revit建模也需要先設定好座標系統、樓層高度、軸線等基礎架構。
5-2-1:準備工作的作業流程
- 連結基地CAD資料
導入測量圖或地籍圖作為設計底圖 - 設定地界線
在Revit中重新定義基地邊界 - 設定樓層
建立標準的樓層高度系統 - 使用量體的量體檢討(參考)
快速驗證設計的可行性 - 輸入格線
建立結構或設計的定位軸線
5-2-2:連結基地CAD資料
大部分的建築專案都會有測量師提供的CAD底圖。我們要做的是將這些資料「友善地」導入Revit,而不是粗暴地複製貼上。
- 新建專案:
檔案 → 新增 → 專案 → 建築樣板
- 開啟基礎平面:
專案瀏覽器 → 平面圖 → 設計GL
- 連結CAD檔案:
插入 → 連結CAD
- 設定連結選項:
- 勾選「僅目前的視圖」
- 取消「修正略呈軸向的線」
- 確認單位設定正確
💡 連結 vs 匯入的差異
連結CAD:類似AutoCAD的外部參考,原始資料更新時會自動反映變更。
匯入CAD:一次性複製,之後兩邊就沒有關係了。
競圖建議:使用「連結」,因為測量圖可能會有更新。
5-2-3:設定地界線
地界線不只是一條裝飾線,它是Revit理解基地範圍的關鍵資訊,會影響後續的基地分析和法規檢討。
- 啟動地界線工具:
量體&敷地 → 地界線 → 藉由草繪建立
- 沿著CAD底圖的地界線描繪
- 完成後點擊綠色勾勾結束編輯
- 調整地界線樣式:
管理 → 物件型式 → 模型物件 → 敷地 → 地界線
✅ 專業技巧:地界線的進階應用
地界線建立完成後,會在所有樓層顯示。如果某些樓層不需要顯示(比如屋頂平面),可以透過該樓層的「可見性/圖形取代」來隱藏。
5-2-4:設定樓層
樓層設定是整個專案的骨架,一旦設定錯誤,後續所有工作都會受到影響。在競圖階段,我們需要特別注意GL(地盤線)與1F的關係。
⚠️ 重要觀念:GL ≠ 1F
很多初學者會把GL(地盤線)當作1F(一樓樓板面),這是錯誤的。在台灣的建築實務中:
- GL(地盤線):基地的參考水平面
- 1F(一樓樓板面):通常比GL高10-15公分
不確定時的應急處理:將GL往下設100mm作為暫時基準,之後再調整。
台灣住宅大樓的典型設定: GL(地盤線) : 0mm 1F(一樓樓板面) : +150mm 2F(二樓樓板面) :+3150mm 3F(三樓樓板面) :+6150mm RF(屋頂樓板面) :+9150mm 辦公大樓的典型設定: GL(地盤線) : 0mm 1F(一樓樓板面) : +100mm 2F(二樓樓板面) :+3700mm 3F(三樓樓板面) :+7400mm RF(屋頂樓板面) :+11100mm
5-2-5:量體檢討的重要技巧
在開始詳細建模之前,聰明的設計師會先用「量體」工具做快速的可行性檢討。這就像是建築師用泡棉模型做初步研究一樣。
🔥 BIM工作的黃金技巧
同時開啟3D視圖與平面視圖——這是所有BIM高手都在用的工作方式!在平面上做的任何修改,都能立即在3D視窗中看到立體效果,讓你更直觀地理解設計,避免空間錯誤。
第一步:Excel檢討
基地面積:1000㎡ 容積率:300% 建蔽率:60% → 推算可建樓層數與大致配置
第二步:手稿概念
建築師用手稿畫出大致的量體範圍,確定總面積分配
第三步:Revit量體驗證
將手稿概念轉換為3D量體,進行精確的面積計算
重要提醒:軸線與樓層的關係
拉完軸線和樓層線後,不要隨意調整每個樓層的可視範圍!在競圖階段,所有樓層的顯示範圍應該保持一致,確保基地範圍完整包含在內。
Section 5-3:模型的輸入
現在我們要開始真正的建模工作了!但記住,我們的目標不是做出最漂亮的模型,而是做出最有效率、最容易修改的競圖模型。
5-3-1:模型輸入的大原則
無論你要建立什麼元件,Revit都有一套標準的操作邏輯:
要建立一道牆: 建築頁籤 → 牆按鈕 → 選擇牆類型 → 在平面上繪製 要放置一扇門: 建築頁籤 → 門按鈕 → 選擇門類型 → 點擊牆體放置 要放置家具: 建築頁籤 → 元件下拉選單 → 放置元件 → 選擇家具類型 → 放置位置
快捷鍵:CS
),就能立即進入放置模式!
5-3-2:牆的輸入策略
在競圖階段,牆的種類越少越好!我們不需要區分每一種材料或厚度的差異,重點是建立清楚的空間關係。
❌ 複雜化的牆類型
- 外牆_RC200mm
- 外牆_RC180mm
- 外牆_RC150mm
- 內牆_RC120mm
- 內牆_輕隔間100mm
- 內牆_輕隔間80mm
- 浴室牆_防水120mm
✅ 敏捷化的牆類型
- 外牆_60(所有外牆統一)
- 內牆_150(主要隔間牆)
- 單面牆_100(特殊用途)
優點:
- 選擇簡單,不易出錯
- 修改快速,批量調整
- 專注空間設計,不陷入細節
由於建築樣板沒有提供我們需要的牆類型,我們需要自己建立:
- 先用預設的「基本牆-150mm」暫時繪製
- 選擇牆 → 性質面板 → 編輯類型
- 複製現有類型,重新命名為「外牆_60」
- 編輯 → 結構 → 修改厚度為60mm
- 確定 → 載入專案
牆的位置線設定
競圖階段建議使用「牆中心線」作為定位基準,這樣計算面積時比較直觀。詳細設計階段再改為「核心層中心線」或「飾面外部」。
5-3-3:帷幕牆的聰明用法
帷幕牆不只是做大樓外牆用的!在競圖階段,它是處理連續開窗、店面玻璃、室內玻璃隔間的萬能工具。
帷幕牆的三元素架構
帷幕牆 = 格線 + 豎框 + 嵌板
- 格線(Grid):定義分割的邏輯
- 豎框(Mullion):實際的框架構件
- 嵌板(Panel):填入的材料(玻璃、牆板等)
- 建立帷幕牆類型
設定垂直和水平網格的間距規則 - 放置帷幕牆
像畫一般牆體一樣繪製帷幕牆 - 客製化分割佈局
用Tab
鍵選擇個別格線進行調整 - 分配嵌板
將玻璃、牆板、門等分配到對應位置 - 轉換為門或窗(進階)
將特定嵌板轉換為可開啟的門或窗
5-3-4:房間的智慧輸入
房間是Revit中最聰明的元素之一,它不只是一個空間標籤,更是面積計算、用途分析、法規檢討的核心資料來源。
- 房間的指定
點擊封閉空間,Revit會自動識別房間邊界 - 輸入房間名稱
設定有意義的房間名稱,避免「房間1」、「房間2」 - 房間的分割
使用「房間分隔線」將大空間分割為不同用途 - 調整房間邊界
設定哪些牆體算作房間邊界,哪些不算 - 調整房間標籤
設定標籤的顯示內容和位置
🎯 房間分割的實務應用
想像一個大型開放辦公室,在物理上是一個連續空間,但我們希望將它分為:
- 工作區域(計入有效辦公面積)
- 通道區域(計入公共面積)
- 茶水區域(計入服務面積)
使用「房間分隔線」就能在不建實體牆的情況下,將空間作邏輯分割。
⚠️ 房間邊界的關鍵設定
柱子預設會被當作房間邊界,但在計算建築法規面積時,通常希望以「牆心」計算(包含柱子面積)。因此建議:
- 柱子的「房間邊界」設為關閉
- 牆的「房間邊界」設為開啟
✅ 字體大小的專業建議
房間標籤的字體大小不要隨意調整!正確的做法是:
- 確定最終出圖的比例(1/100, 1/200等)
- 考慮出圖尺寸(A4, A3, A1等)
- 設定適當的文字高度,確保在紙本上清晰可讀
不要被螢幕畫面的顯示效果誤導!
5-3-5:柱的策略性配置
在競圖階段,柱子的作用主要是「佔位」——告訴大家這裡有結構元件,會影響空間使用。詳細的結構設計留到後續階段。
建築柱 vs 結構柱
建築柱:
- 用於設計初期的空間規劃
- 尺寸可以自由調整
- 不具備結構計算功能
結構柱:
- 用於結構分析和計算
- 具備載重、材料等結構屬性
- 與結構樑有特殊的接合關係
💡 競圖階段建議
使用建築柱,理由:
- 操作簡單,不會有結構計算的困擾
- 尺寸調整靈活
- 專注於空間配置,不陷入結構細節
重要設定:
將柱的「房間邊界」設為關閉
,這樣房間面積會包含柱子佔用的面積,符合建築法規的計算方式。
5-3-6:門窗的參數化思維
傳統做法是為每種尺寸建立不同的門窗類型,這在競圖階段會造成類型爆炸的問題。敏捷BIM的做法是使用參數化的通用門窗。
Agile族群的威力
本書提供的Agile門和Agile窗族群,最大特色是尺寸可以透過實體參數調整:
- 一個族群 = 無限種尺寸
- 寬高可以自由調整
- 不需要為每種尺寸建立新類型
傳統方式
門類型管理: SD-01: W800×H2000 SD-02: W900×H2000 SD-03: W800×H2100 SD-04: W900×H2100 SD-05: W1000×H2000 SD-06: W1000×H2100 ...(50種類型)
Agile方式
門類型管理: Agile門: 寬度和高度可調 放置時直接設定: 實例001: W800×H2000 實例002: W900×H2000 實例003: W800×H2100 ...(同一類型,不同尺寸)
特殊族群:Agile常開防火門
本書還提供了Agile常開門族群,專門用於「熱、煙感應連動隨時關閉型常開門」。這種門在法規檢討和消防設計中有特殊意義,能自由調整尺寸對提升設計效率非常有幫助。
5-3-7:樓板與天花板的快速建立
樓板和天花板的建立方式類似,都是透過繪製邊界來定義範圍。但在競圖階段,我們要特別注意牆體與樓板的「附著」關係。
- 啟動樓板工具:
建築 → 樓板
- 選擇樓板類型(或使用預設)
- 繪製樓板邊界線
- 當系統詢問是否附著牆體時,選擇「否」
- 點擊綠色勾勾完成
⚠️ 為什麼不要附著牆體?
當牆體「附著」到樓板時,會建立智慧關聯:樓板移動時牆體會跟著移動。但在競圖階段:
- 設計變更頻繁,這種關聯可能造成意外的連動效應
- 樓板通常是水平的,不需要複雜的附著關係
- 保持元件獨立性,修改時比較可控
5-3-8:樓梯的兩種策略
樓梯是競圖階段最具挑戰性的元件之一。我們提供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適應不同的需求和時間壓力。
策略一:2D樓梯(Agile2D樓梯)
適用時機:
- 時間緊迫的競圖階段
- 樓梯形式尚未確定
- 需要快速調整樓梯位置和尺寸
優點:
- 建立極快,幾秒鐘完成
- 修改容易,拖拉即可調整
- 不佔用太多電腦資源
策略二:3D樓梯(Revit內建)
適用時機:
- 需要精確的3D呈現
- 樓梯設計已經確定
- 需要計算踏步數和尺寸
優點:
- 真實的3D幾何
- 自動計算踏步深度和級數
- 可以生成剖面和立面圖
5-3-9:電梯與衛浴的智慧配置
電梯和衛浴在競圖階段同樣面臨「詳細 vs 簡化」的選擇。本書提供的Agile族群讓你能夠快速進行平面規劃,而不必糾結於設備細節。
- Agile電梯:可調尺寸的電梯平面表示
- Agile廁所隔間:標準化的衛浴配置
- Agile停車格:各種類型的停車位標示
- Agile設備:簡化的機電設備表示
5-3-10:模型線的妙用
模型線是3D空間中的線條,與只存在於特定視圖的「詳圖線」不同。在競圖階段,模型線常用來表示停車格、戶外設施、景觀元素等。
模型線 vs 詳圖線
- 模型線:存在於3D空間,在所有相關視圖中都能看到
- 詳圖線:只存在於特定視圖,切換視圖就看不到
使用原則:如果這個線條代表真實存在的東西(如停車格劃線),用模型線;如果只是圖面註解,用詳圖線。
Section 5-4:模型製作的技巧
建立了基本的模型元件後,我們需要一些進階技巧來提高工作效率。這些技巧能讓你的建模速度提升數倍,同時保持模型的品質和可維護性。
5-4-1:模型群組的戰略運用
模型群組是複製標準樓層的最佳工具,特別適用於有標準層的建案,如辦公大樓、住宅大樓、酒店等。
群組的兩種策略
方法A:只群組模型元素(推薦)
- 只包含牆、柱、門窗等實體元件
- 房間元素不包含在群組中
- 優點:房間屬性可以個別編輯
方法B:群組模型+視圖元素(進階用途)
- 同時包含模型元素和尺寸標註
- 適用於完全標準化的樓層
- 注意:修改時影響範圍較大
- 選擇要群組的元素
用框選或Ctrl+點擊選擇所有相關元件 - 排除房間元素
按住Shift鍵取消選擇房間(避免後續編輯困難) - 建立群組
點擊「建立群組」按鈕,輸入有意義的群組名稱 - 複製到其他樓層
將群組複製貼上到其他樓層的對應位置 - 個別調整
需要修改時,進入群組編輯模式統一調整
⚠️ 房間不要放入群組的原因
房間元素包含在群組後,要修改房間名稱、用途等屬性會變得非常麻煩,因為:
- 每次修改都要進入群組編輯模式
- 群組內房間的屬性修改會影響所有相同群組
- 無法為不同樓層設定不同的房間用途
5-4-2:族群的載入與管理
族群是Revit的靈魂,掌握族群的載入和管理技巧,能讓你的建模效率大幅提升。
A:Autodesk官方族群
載入方式:
插入 → 載入Autodesk族群
特色:
- 品質穩定,經過官方測試
- 分類完整,容易找到需要的族群
- 定期更新,支援最新功能
B:外部族群檔案
載入方式:
插入 → 載入族群 → 選擇.rfa檔案
來源:
- RUG (Revit User Group)
- 公司內部族群庫
- 廠商提供的產品族群
- 本書提供的Agile族群
C:自建族群
建立方式:
使用族群樣板自行建立
適用情況:
- 市面上找不到合適的族群
- 需要特殊的參數化邏輯
- 公司有特定的建模標準
5-4-3:族群的專案間傳送
當你在某個專案中建立或調整了很棒的族群,當然希望能在其他專案中重複使用。Revit提供了便利的族群傳送機制。
- 同時開啟兩個專案
來源專案(有族群的)和目標專案(要使用族群的) - 找到目標族群
在來源專案的專案瀏覽器中:
族群 → 門 → Agile門
- 進入編輯模式
在族群名稱上按右鍵 → 選擇「編輯」 - 載入到目標專案
點擊「載入至專案並關閉」 - 選擇目標專案
勾選要載入的專案,點擊確定
💡 快速複製法:複製貼上傳送
除了正式的族群傳送,你也可以直接複製元件到另一個專案:
- 在來源專案中選擇使用該族群的元件
- 複製(Ctrl+C)
- 切換到目標專案
- 貼上(Ctrl+V)
限制:這種方法一次只能傳送一個類型,無法傳送族群下的所有類型。
5-4-4:從類型參數轉換為實體參數
很多下載的族群都是「類型參數」設計,意思是每種尺寸都要建立不同的類型。我們可以將其轉換為「實體參數」,讓同一個類型可以有不同的尺寸。
類型參數的族群
橫拉窗族群: - 類型1:W1200×H900 - 類型2:W1500×H900 - 類型3:W1200×H1200 - 類型4:W1500×H1200 每種尺寸 = 一個類型
實體參數的族群
橫拉窗族群: - 通用類型 每個實例可調整: - 實例1:W1200×H900 - 實例2:W1500×H900 - 實例3:W1200×H1200 - 實例4:W1500×H1200 一個類型 = 無限尺寸
- 進入族群編輯環境
選擇窗元件 → 編輯族群 - 修改寬度參數
在平面視圖中選擇寬度尺寸標註 → 勾選「實體參數」 - 修改高度參數
切換到立面視圖 → 選擇高度尺寸標註 → 勾選「實體參數」 - 載入回專案
載入至專案並關閉 → 儲存族群 - 測試效果
在專案中選擇窗,應該能在性質面板中直接修改寬高
5-4-5:清理未使用的族群
隨著專案的進行,會累積很多不再使用的族群和類型,這些會讓檔案變大、載入變慢。定期清理是保持專案健康的重要工作。
- 開啟清理工具
管理 → 清除未使用項目
- ⚠️ 重要:先全部取消選擇
點擊「全部不選」(這步驟非常重要!) - 手動選擇要刪除的項目
展開特定類別,只勾選確定不需要的項目 - 預覽影響範圍
檢查要刪除的項目列表,確認沒有誤刪 - 執行清理
點擊確定,完成清理
⚠️ 清理時的注意事項
- 絕對不要點「全部選擇」後直接刪除
- 一些看似未使用的族群可能在其他視圖中有使用
- 清理前建議備份專案檔案
- 團隊合作時要確認其他人是否需要這些族群
Section 5-5:視圖專有元素的加入
建立完模型後,我們需要為圖面添加必要的標註、尺寸、說明等資訊。這些「視圖專有元素」只存在於特定的視圖中,讓每個視圖都能針對不同目的提供適當的資訊。
視圖專有元素的哲學
視圖專有元素的使用要有節制。Revit的優勢在於「一次建模,多次利用」,過度使用視圖專有元素會破壞這個優勢。
使用原則:只在絕對必要的最小範圍內使用視圖專有元素。
5-5-1:詳圖線的策略性使用
詳圖線與模型線的差異很重要:詳圖線只存在於當前視圖,切換視圖就看不到了。
模型線 (Model Lines)
特性:
- 存在於3D空間中
- 在所有相關視圖中都能看到
- 代表真實存在的東西
適用場合:
- 停車格劃線
- 景觀邊界
- 設備管線的簡化表示
詳圖線 (Detail Lines)
特性:
- 只存在於特定視圖
- 切換視圖就消失
- 純粹的圖面註解
適用場合:
- 材料剖面線
- 指示線
- 圖面裝飾線條
建立詳圖線:註解 → 詳圖線
變更線型:選擇線條 → 性質面板 → 線樣式
轉換類型:選擇線條 → 修改 → 轉換線條
實際應用案例
想像你要製作兩種平面圖:
- 白圖:乾淨簡潔,只顯示基本空間配置
- 用途分析圖:需要額外的分析線條和說明
這時用詳圖線在「用途分析圖」視圖中添加特殊標示,就不會影響「白圖」的簡潔性。
5-5-2:尺寸標註的高效技巧
手動一條一條標註尺寸太沒效率了!Revit提供了強大的自動標註功能,讓你能一鍵完成複雜的尺寸標註。
啟動工具:註解 → 對齊
牆的交點自動標註
- 選項列選擇「牆的交點」
- 點擊任意一面牆
- 系統自動標註與該牆相交的所有牆心尺寸
開口自動標註
- 選項列選擇「開口」
- 點擊有門窗的牆
- 系統自動標註門窗到牆端的距離
格線交點自動標註
- 選項列選擇「格線交點」
- 點擊任意格線
- 系統自動標註格線間距
斜向間距的解決方案
Revit無法直接標註兩個帶角度物件之間的斜向距離。如果需要標註此類尺寸,需要先建立「參考面」作為輔助。
5-5-3:文字標註的規範化
文字標註看似簡單,但要做得專業需要注意字型、大小、對齊等細節設定。
- 加入文字:
註解 → 文字
- 設定字型:性質面板 → 編輯類型 → 文字字型
- 調整格式:修改頁籤 → 粗體/斜體/對齊方式
- 添加引線:修改頁籤 → 引線設定
✅ 專業文字標註的建議
- 字型統一:整個專案使用相同的字型家族
- 大小標準:建立標準的文字大小(如標題12pt,內文8pt)
- 顏色控制:避免使用太多顏色,保持專業感
- 對齊原則:相關的文字要對齊,避免雜亂
5-5-4:填滿區域的創意運用
填滿區域相當於CAD中的填充線(Hatching),但在Revit中有更靈活的應用可能。
- 建立填滿區域:
註解 → 區域 → 填滿區域
- 設定圖樣:性質面板 → 編輯類型 → 填充圖樣
- 前景設定:選擇圖樣和顏色
- 背景設定:可設定背景圖樣(選用)
- 透明設定:取消勾選「遮罩」可讓填滿區域變透明
創意應用範例
- 材料表示:用不同填充圖樣表示木材、石材、金屬
- 功能分區:用半透明色塊標示不同功能區域
- 施工階段:用不同圖樣表示拆除、新建、保留
- 法規分析:用色塊標示容積計算、停車格等
Section 5-6:依用途分類的色塊圖製作
色塊圖是競圖階段最有力的溝通工具之一。一張製作精良的用途分析圖,能讓評審在30秒內理解你的空間配置邏輯。本節將教你如何運用「顏色填充配置」功能,建立專業級的分析圖面。
色塊圖的戰略價值
在競圖評審中,評委通常會在短時間內瀏覽大量提案。一張清楚的色塊圖能夠:
- 快速傳達設計概念:3秒內看懂空間配置
- 展現設計邏輯:用途分區的合理性一目了然
- 輔助法規檢討:容積率計算、面積分配清楚呈現
5-6-1:色塊圖製作的完整流程
5-6-2:用Excel建立用途分類系統
在Revit中開始設定之前,我們要先在Excel中規劃完整的用途分類系統。這個步驟看似多餘,但實際上是確保最終成果品質的關鍵。
設計思維的重要原則
「先整理確認最終成果物的樣式,再將資料輸入模型」——這是使用Revit高效率設計時的重要觀念。
編號 | 用途分類 | 群組 | RGB色彩 |
---|---|---|---|
01 | 辦公室專用 | 容積率對象 | RGB(52,152,219) |
02 | 辦公室共用 | 容積率對象 | RGB(74,144,226) |
03 | 會議室 | 容積率對象 | RGB(93,135,232) |
11 | 機械停車 | 容積率對象外 | RGB(39,174,96) |
12 | 機電設備 | 容積率對象外 | RGB(46,204,113) |
編號系統的邏輯
- 01-10:容積率對象空間
- 11-20:容積率對象外空間
- 21-30:其他特殊用途空間
這種編號系統在後續的Excel面積分析中會發揮重要作用。
5-6-3:在Revit中建立顏色填充配置
- 進入配置設定
建築 → 房間&面積 → 顏色填充配置
- 選擇品類並複製
品類選擇「房間」→ 點擊「複製」→ 命名為「用途分類」 - 設定分類依據
在「顏色」欄位選擇「用途」作為分類參數 - 建立所有分類項目
點擊「+」按鈕,逐一建立:01_辦公室專用、02_辦公室共用… - 指定RGB顏色
為每個項目設定在Excel中規劃的RGB色彩值
5-6-4:將配置指定給視圖
建立好顏色填充配置後,需要將它指定給特定的平面視圖,讓視圖能夠自動根據房間用途上色。
- 選擇目標平面視圖
- 在性質面板中找到「顏色填充配置」欄位
- 點擊「<無>」,開啟配置選擇對話框
- 品類選擇「房間」
- 配置選擇「用途分類」
- 確定
5-6-5:輸入房間用途並觀察自動上色
這是最神奇的時刻!當你在房間的「用途」欄位輸入分類名稱時,房間會立即自動上色。
✅ 即時視覺回饋的威力
這種即時的視覺回饋讓設計過程變得非常直觀:
- 輸入「01_辦公室專用」→ 房間立即變藍色
- 改為「11_機械停車」→ 房間立即變綠色
- 設計調整時,色彩變化讓你立刻看到影響
輸入技巧
第一次輸入用途時需要完整打字,但之後Revit會記住這些值,可以從下拉選單直接選擇。記住,輸入的文字必須與顏色填充配置中的「值」完全相同,連標點符號都不能差!
5-6-6:建立視圖樣板確保一致性
當你為一個樓層設定好完美的顏色填充配置後,當然希望其他樓層也能使用相同的設定。視圖樣板就是解決這個需求的工具。
- 在已設定好的視圖中建立樣板
性質面板 → 視圖樣板 → 點擊「<無>」 - 複製建立新樣板
點擊「複製」→ 命名為「用途區分圖」 - 確認樣板設定
檢查顏色填充配置是否正確包含在樣板中 - 套用到其他視圖
到其他樓層的平面圖 → 性質面板 → 視圖樣板 → 選擇「用途區分圖」
檢視 → 視圖樣板 → 從目前視圖建立樣板
來快速建立樣板。
顏色填充配置的顯示控制
在性質面板中有一個「顏色填充配置的場所」參數,可以選擇:
- 背景:顏色顯示在其他元素後面
- 前景:顏色顯示在其他元素前面
一般建議選擇「背景」,這樣牆線、門窗等元素還是能清楚看到。
5-6-7:自動生成專業圖例
最後一步是為色塊圖添加圖例。Revit的顏色填充圖例是自動生成的,會根據你的顏色填充配置自動更新。
- 插入圖例:
註解 → 顏色填充圖例
- 放置位置:將圖例拖拽到平面圖的適當位置
- 調整外觀:選擇圖例 → 性質面板 → 編輯類型
- 客製化設定:調整色塊寬高、文字大小、文字顏色等
✅ 自動圖例的神奇之處
當你在顏色填充配置中新增或修改用途分類時,圖例會自動更新!這意味著:
- 新增用途分類 → 圖例自動增加項目
- 修改用途名稱 → 圖例自動更新文字
- 調整顏色設定 → 圖例自動更新色彩
再也不用手動維護圖例的一致性了!
Section 5-7:依用途分類的面積表製作
如果說色塊圖是視覺化的溝通工具,那麼面積表就是精確的分析工具。一份製作精良的面積表,不僅能協助法規檢討,更是投標文件中不可或缺的專業資料。
🔥 本章第二個重要觀念
這裡介紹的Revit與Excel協作技巧,是實務工作中能夠戲劇性提升作業效率的核心技能。掌握這個技巧,你就擁有了隨時修改設計、隨時更新面積統計的超能力!
5-7-1:面積表製作的完整工作流程
這個流程看起來複雜,但一旦建立完成,之後每次設計變更只需要30秒就能更新整份面積表!
5-7-2:在Revit中建立房間明細表
- 啟動明細表工具
檢視 → 明細表 → 明細表/數量
- 選擇品類
在「品類」中選擇「房間」→ 點擊確定 - 選擇欄位
從「可用的欄位」中依序新增:- 樓層
- 用途
- 名稱
- 面積
- 設定排序
排序頁籤 → 依「樓層」遞增,再依「用途」遞增 - 完成建立
點擊確定,明細表建立完成
欄位順序的重要性
欄位的順序會影響Excel中的資料處理效率。建議順序:
- 樓層:主要分組依據
- 用途:次要分組依據
- 名稱:識別個別房間
- 面積:計算的核心資料
5-7-3:關鍵的格式設定
這個步驟看似技術性,但對後續的Excel處理極為重要。設定錯誤會導致Excel無法正確讀取數據。
⚠️ 超重要設定:隱藏單位符號
如果不隱藏Revit預設的「㎡」單位,Excel會把「120.500㎡」當作文字而非數字,導致無法進行數值計算!
- 進入格式設定
性質面板 → 格式 → 編輯 - 選擇面積欄位
在欄位列表中選擇「面積」 - 開啟欄位格式
點擊「欄位格式」按鈕 - 關鍵設定項目:
- 取消勾選「使用專案設定」
- 選擇「小數點以下3位」(符合建築法規)
- 單位符號改為「無」(這是關鍵!)
- 取消勾選「省略尾端的0」
- 確認設定
點擊確定,完成格式設定
為什麼是小數點3位?
根據建築法規(昭和41年3月25日住指發第87號函示):
「送審用的總樓地板面積以各樓層為單位,單位為平方公尺,小於1平方公尺的百分位(即小數點後第三位)以下部分無條件捨去」
5-7-4:匯出為Excel可讀的文字檔
- 開始匯出
檔案 → 匯出 → 報告 → 明細表
- 選擇檔案格式
儲存為文字檔(.txt) - 關鍵匯出設定:
- 取消勾選「標題」(避免Excel讀取錯誤)
- 取消勾選「群組頁首、頁尾與空白行」
- 完成匯出
點擊確定,文字檔匯出完成
5-7-5:Excel的智慧資料處理
從這一步開始,我們要充分發揮Excel的數據處理能力,將Revit的原始資料轉換為專業的分析報表。
- 建立新的Excel檔案
儲存在與文字檔相同的資料夾(重要!) - 匯入文字資料
資料 → 取得資料 → 從文字/CSV
- 選擇資料來源
選擇剛才從Revit匯出的文字檔 - 載入資料
點擊「載入」,資料匯入完成
5-7-6:樞紐分析表的魔法
樞紐分析表是Excel中最強大的資料分析工具之一,可以輕鬆地將Revit明細表中的「行」與「列」進行重組,產生我們需要的分析格式。
樞紐分析表的威力
想像你有一份包含1000個房間的明細表,手動整理會花好幾小時。但用樞紐分析表,30秒就能自動產生各樓層、各用途的面積統計!
- 選擇資料範圍
選擇所有從Revit匯入的資料 - 建立樞紐分析表
插入 → 樞紐分析表 → 從表格/範圍
- 選擇放置位置
選擇「新工作表」→ 點擊確定 - 設定分析架構:
- 列:拖拽「樓層」到列區域
- 欄:拖拽「用途」到欄區域
- 值:拖拽「面積」到值區域
- 調整排序
點擊樓層下拉選單 → 改為遞減排序(高樓層在上)
✅ 樞紐分析表的即時效果
設定完成後,你會看到一個神奇的表格:
- 行:各個樓層(RF, 3F, 2F, 1F…)
- 列:各種用途(辦公室專用、會議室、機械停車…)
- 交叉點:該樓層該用途的總面積
5-7-7:製作最終版面的專業報表
樞紐分析表雖然功能強大,但外觀比較陽春。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美觀的「版面」工作表,用於最終的簡報和提交。
- 建立版面工作表
新增工作表,命名為「版面」 - 設計表格框架
建立專業的表頭,包含項目名稱、單位、備註等 - 連結樞紐資料
將樞紐分析表的數值以「連結貼上」方式複製到版面 - 分組整理
按「容積率對象」、「容積率對象外」等群組分類排列 - 添加計算公式
使用Excel函數計算總樓地板面積等關鍵數值
⚠️ 必須使用「連結貼上」
Excel的貼上功能有很多種類,但如果沒有選擇「連結貼上」,之後的自動更新功能將會失效!
正確操作:複製樞紐資料 → 到版面工作表 → 右鍵 → 選擇性貼上 → 連結貼上
// 總樓地板面積計算(無條件捨去到小數點第2位) =ROUNDDOWN(SUM(容積率對象各項), 2) // 建蔽率計算 =ROUNDDOWN((一樓投影面積/基地面積)*100, 2) // 容積率計算 =ROUNDDOWN((總樓地板面積/基地面積)*100, 2)
5-7-8:自動更新的超強功能
整個系統建立完成後,最令人興奮的就是自動更新功能。無論你在Revit中如何修改設計,面積表都能在30秒內完成更新!
- 在Revit中修改設計
調整房間大小、變更用途、新增或刪除房間 - 重新匯出明細表
檔案 → 匯出 → 報告 → 明細表
覆蓋原有的文字檔 - 在Excel中更新資料
資料 → 全部重新整理 → 全部重新整理
- 重複更新操作
這個操作要執行2-3次,確保數值完全更新 - 檢查結果
確認版面工作表中的數值已經反映最新設計
✅ 自動更新的實際價值
這個自動更新機制能夠:
- 省去重複工作:不用每次都重新製作面積表
- 避免計算錯誤:系統自動計算,減少人為疏失
- 加快設計迭代:設計師可以專注於創意,不用擔心統計工作
- 提升競圖效率:能夠快速測試不同設計方案的面積配置
檔案位置的重要提醒
為了確保自動更新功能正常運作,Excel檔案和文字檔必須放在相同的資料夾中。建議建立專案專用的資料夾,將所有相關檔案統一管理。
章節總結:從競圖REVIT模型到專業競圖
恭喜你!完成了這一章的學習,你已經掌握了從零開始建立專業競圖模型的完整技能。讓我們回顧一下你所學到的核心能力:
🏗️ 模型建立能力
- 敏捷化的建模策略
- 高效的族群管理
- 智慧化的群組應用
- 參數化的元件設計
📊 分析圖面能力
- 專業的色塊圖製作
- 自動化的圖例生成
- 智慧的視圖管理
- 統一的樣板系統
🔄 資料整合能力
- Revit與Excel的無縫協作
- 自動化的面積統計
- 即時的設計回饋
- 專業的報表製作
實務應用的建議
- 立即練習
找一個簡單的專案,按照本章流程完整操作一遍 - 建立標準
為你的團隊或公司建立標準的競圖REVIT模型工作流程 - 持續優化
在實際專案中不斷調整和完善這些技巧 - 分享交流
與同事分享這些方法,建立團隊的共同語言
✅ 你現在具備的超能力
- 30秒更新面積表:設計變更不再是噩夢
- 一鍵生成色塊圖:視覺化分析變得簡單
- 參數化的快速建模:告別重複性工作
- 專業級的圖面品質:讓你的競圖脫穎而出
準備好進入下一階段了嗎?
競圖REVIT模型只是BIM旅程的開始。在接下來的章節中,你將學習如何將競圖REVIT模型轉換為更詳細的規格模型,並掌握更進階的BIM技巧。
記住:每一個BIM大師都是從競圖REVIT模型開始的。你已經踏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