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建築師的集體失憶症?】為何深夜的嘆息,總是「剪不斷,找不到,理更亂!」– 尋回失落知識的第一步
引言
「困在你和同事的腦袋瓜裡面的東西,那就是營建產業的知識庫。」這句話精準點出了建築行業長期以來的痛點。

用比較浪漫一點的文筆來寫…
『深夜裡,為了那 elusive (難以捉摸的) 的專案細節而苦惱,結局只換來李清照式那「剪不斷,找不到,理更亂!」的無奈』,
被封閉住的知識加上無法記得要被搜尋的提醒,不僅是個人效率的耗損,更是整個組織智慧資產的流失。
本文將帶您深入探討這「集體失憶症」的根源,並提供一些您可以立即開始的「功課」,為尋回失落的知識寶藏邁出第一步。
一、消失的檔案,斷裂的經驗:從「黃色資料夾」的記憶到最後仍舊失蹤的雲端空間
35-45的建築人,見證了從描圖紙到雲端硬碟的巨大變革。不論是十五年前塞滿光碟片的「黃色資料夾」,還是如今看似無邊無際的雲端空間,一個共同的困境始終存在:關鍵時刻,那些寶貴的實戰智慧總像捉迷藏一樣,遍尋不著。當資深夥伴帶著滿腦子的「眉角」與 trial-and-error 的血淚結晶離開,這些隱性知識便如同斷了線的風箏,難以追回。
事務所的核心資產——那些解決特定基地挑戰的巧思、與難纏業主周旋的談判策略、特殊材料的應用心得——若未能有效沉澱,新進同仁便可能在我們早已填平的坑洞中再次跌倒。這不僅是時間與資源的虛耗,更是創新動能的折損。(參考閱讀:人工智慧正在改變知識管理的實踐方式,Jarrahi, Askay, Eshraghi, & Smith, 2023。讀者可以回想一下,在您的事務所或團隊中,是否有因為人員異動而導致某個重要專案的關鍵知識難以接續的經驗?)
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為何「知識管理系統」與「標準作業流程」的美好願景常在現實中擱淺?
面對知識斷層,部分大型事務所嘗試導入知識管理系統或建立標準作業流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OPs)。這些立意良善的舉措,期望能將雜亂無章的資訊梳理清晰,讓經驗得以傳承。然而,現實往往是「人要往前走,過去完成的事過去了」,在專案接踵而至的壓力下,鮮少有人有餘裕「停下來回頭」進行細緻的知識歸檔與整理。回到現實,為達到整理任務進行了上述兩項『導入』會在遭遇到下述的課題上,極高的機率直接且間接宣告失敗,像是:投入建置成本初期評估、成員使用習慣的培養、以及建築設計本身的高度複雜性與個案差異。一旦被宣告失敗,這些系統將可能淪為組織裡精美的擺設,或是僅有少數人使用的「孤島」。
部落格的文章將會與社群媒體上的資訊不同,我們會將會在文中放入作業與簡單的練習,來協助閱讀上的實際反思。
同步文章,讓我們進入這系列的知識躍升
思考功課1:盤點您目前事務所或團隊內部,是否有任何形式的知識共享機制?
例如
-共享雲端資料夾、內部教育訓練手冊、案例研討會等。
-實際使用頻率與成效如何?
-無效分享,或低使用率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這種「口號式」的策略,若缺乏與日常工作流程的深度整合及持續的優化,便難以真正發揮效用。
三、高速運轉下的模式失靈:當傳統的「師徒制」已無法承載巨量的經驗傳遞
「有問題?去問那個!」這句話在建築事務所裡再熟悉不過。傳統的師徒制,仰賴資深前輩的口耳相傳與實務指導,確實是傳承技藝與經驗的重要途徑。但在現代事務所的高速運轉、專案分工日益精細的背景下,這種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更不用說從今年開始的人口倒掛課題,勞動力的紅利不會再是產業優勢。資深事務所工作人員往往身兼數職,疲於應付眼前的專案外;沒有完整、系統的核心觀念培養,更缺少時間將所學傾囊相授;更現實的是,在少數的競爭與知識壁壘的保護,刻意保有技術優勢的心理等。造就了年輕一代的建築設計人員,則可能因專案切割,只接觸到整體鏈條的某一環節,缺乏對全局的理解與核心決策的參與。當寶貴的「實戰智慧」——那些難以在SOP中完全標準化的判斷與應變——無法有效傳遞時,事務所的整體「戰力」便難以持續提升。
思考功課2:您的團隊是如何進行新進人員的培訓與經驗傳承的?除了正式的SOP外,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經驗,是否有任何嘗試被記錄或分享的方式?
四、「組織記憶」的闕如:我們不只「找不到」,更可能在「集體遺忘」
當我們感嘆人才難尋、培育不易時,或許更應反思:我們是否為知識的「持續積累」與「自我生長」提供了合適的土壤?一個理想的組織,應如同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化的有機體,擁有清晰的「組織記憶」。然而現實中,許多事務所更像是患上了「集體失憶症」——曾經犯過的錯誤可能一再重演,曾經驗證有效的解決方案卻因無人知曉而被束之高閣。這背後,往往是對「隱性知識」價值的低估、缺乏便捷有效的「知識共享」工具與文化,以及未能將「知識管理」提升到組織發展的戰略層面。這種「遺忘」的代價,遠超我們想像。
五、尋找破局的曙光:當傳統路徑已窄,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更大的硬碟」
面對這個盤根錯節的「知識黑洞」,顯然,僅僅添購更大的雲端儲存空間,或是設計更詳盡的檔案命名規則,已不足以應對挑戰。我們需要的,或許是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能讓知識從沉睡的數據中被「喚醒」、被「理解」、被「智慧地連接」的途徑。
下一階段的探索預告: 在這個「剪不斷,理更亂」的困局中,我的夥伴「塊陶」(CFT) 將在下一篇文章中,從另一個更具體的角度——數據的「粒子化」與「結構化」——來探討如何為這些散落的建築智慧建立有效的「索引」與「橋樑」。當資訊不再是孤立的檔案,而是能夠相互關聯、產生意義的「知識積木」時,我們離打造事務所的「第二個腦袋」或許就不遠了。
一點蛛絲馬跡的暗示: 我們也深知,這樣深刻的行業變革,需要更廣泛的交流與共識。因此,這些思考的最終呈現,我們選擇了一個在台灣建築界耕耘多年,以其深度報導與前瞻視角,持續引領專業思潮的指標性平台。他們對建築文化傳承的執著,以及對新技術如何賦能行業的關注,與我們不謀而合。
結語:行動,是改變的開始
「建築師的集體失憶症」並非不治之症。
透過對問題的深刻理解,以及願意嘗試新的方法與工具,我們完全有機會尋回那些失落的寶藏。希望今天的「思考功課」能為您帶來一些啟發。改變,就從記錄下您團隊目前面臨的知識管理痛點開始。
行動呼籲與訂閱 :
您是否也在深夜為找不到的資料而苦惱?您的團隊正面臨哪些知識傳承的挑戰?歡迎在註冊網站會員,並在下方留言分享您的觀察與困惑,讓我們一同集思廣益。
這只是我們系列探討的開端。接下來,「塊陶」(CFT) 將帶來更具體的技術視角。請持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 www.codefortaiwan.com,並訂閱我們的電子報,您將不會錯過任何精彩的分析與後續的重磅消息。
五月底,我們將與一個您絕對熟悉的建築專業平台,共同為您呈現這系列思考的完整專欄,敬請期待!
參考資料
Jarrahi, M. H., Askay, D., Eshraghi, A., & Smith, P. (202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 partnership between human and AI. Business Horizons, 66(1), 8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