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告別建築知識孤島】不只是口號!從「盤點痛處」到「系統化思考」的關鍵

引言 :

歡迎再次回到「數為 」,當你點入收看文章時,可以先往前一篇的「思考功課1,2,3」確認你思考的內容。由CFT編輯團隊的文章主軸,有別於ShuoTao個人經驗的分享,我們更專注於提供中立、最新的產業觀察,並從實用工具與解決方案的視角,探討如何應對建築行業的挑戰。
123

今天,你是『失憶的建築師』嗎?

其實並不是!我們直指一個讓專案「卡關」已久的隱形殺手——「資料孤島」(Data Silos)。如果您已經完成了 Shuotao Chiang 在前文提及的「知識盤點三練習」,那麼,讓我們一起對照這些盤點結果,看看問題的根源何在。

一、再探「資料孤島」的真實樣貌:為何我們的知識總在「跨島搜索」中迷航?

『失憶的建築師』活靈現了「深夜的嘆息」。今天,沒有唐詩宋詞,而我們更想問:這種嘆息的背後,是哪些具體的「行為」與「名詞」在作祟?

對照您的盤點:A 專案的 BIM 模型躺在專案經理A的雲端、B 專案的材料報價單在採購B的郵件裡、C 專案的業主變更會議記錄在秘書C的共享資料夾深處、D 專案的關鍵施工照片可能還在某位已離職同仁的隨身碟裡… 這些資訊,各自為政,像一座座漂流的孤島。

當您急需調閱五年前某個特定防水大樣的施工圖與成本,或是想比較三個不同協力廠商對相似結構的報價差異時,您需要花費多少時間進行這場「跨島搜索」?更令人扼腕的是,許多寶貴的數據與經驗,是否真的就因為某次「不小心」的刪除,或關鍵同仁的離職,而徹底從組織的記憶中「被消失」?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許多事務所日復一日上演的真實困境。

拿出你的思考功課進行今日的回顧與深化:

對照 Shuotao 文章中的「知識盤點三練習」結果,您能否更具體地列出,
在您的團隊中,資訊最常「孤立」在哪些載體或個人手中?
哪些類型的資訊最難進行「跨島搜索」?

二、自由的代價?當「設計腦」遇上「碎片化」的現實 

建築設計強調創意與天馬行空,這固然是行業的魅力所在。然而,過度強調「自由發想」,有時卻可能忽略了知識積累的系統性。我們常聽到「將就」、「彈性」等說法,來合理化缺乏統一標準的資料管理模式。但軟體間的技術壁壘、千奇百怪的檔案命名邏輯、以「專案」而非「知識主題」為核心的儲存習慣,以及團隊成員高度個人化的資料整理術,都在無形中將知識切割得支離破碎。

許多建築人推崇日本營建管理的精準,讚嘆如「光之教堂」模板工程的極致工藝。然而,我們是否常常在參訪學習後,僅僅模仿了表面的「形」,卻未能深入探究其背後支撐精準的「系統」與「文化」?如果只將差異歸咎於「文化訓練的不同」,而忽略了自身在知識系統化建置上的不足,那麼,再多的「見習」也可能只是徒具形式。這種零散的知識狀態,讓我們在快速變化的市場與日益複雜的專案需求面前,損失了多少潛在的效率提升與創新機會?

三、告別「共享資料夾」的迷思: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知識網絡」

要告別「資料孤島」,許多事務所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我們有共享雲端硬碟啊!」、「我們有專案資料夾分類啊!」。這些固然是基礎,但如果僅止於此,我們依然在用管理「孤島群」的思維來應對問題。因為這些共享資料夾,很多時候只是把「孤島」從個人電腦搬到了雲端,資訊之間的深層「關聯性」依然付之闕如。

想像一下,如果這些散落的「數據珍珠」——無論是BIM元件的參數、材料的性能數據、特定工法的成本分析、還是業主的反饋意見——都能被有效地賦予意義、建立連結,形成一張動態的、可被智慧查詢的「知識網絡」,那將為事務所帶來多大的賦能?這需要我們從根本上改變對資訊的儲存、組織與關聯方式的思考。

思考功課1:
檢視您團隊的「共享」現狀。

目前團隊內部最常使用的共享平台是什麼?
除了檔案儲存外,它是否具備有效的標籤、分類、版本控制、或權限管理功能?
成員在使用這些共享機制時,最常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這些「共享」是否真正促進了「知識」的流通與再利用?

*你知道檔案儲存該怎麼讓他擁有標籤?你知道版本控制並不是分資料夾而是要遵守One File原則?你可以從 這裡這裏 找到答案。

四、新興技術的曙光:系統化梳理知識的可能性

在思考功課1的檢視現實:你的專案資料夾裡面有無數的子階層,同時之間在不同的人員共同工作有相同名稱的檔案。你很想要從這一個測試已經完成的專案去進行放入標籤、分類、確定版本哪個同名的檔案才是最後那個正確的。但是不幸的事情是,你手上要做的圖今晚要交出去,等你回覆的信件還沒有打開,旁邊的同事雖然開始畫立面圖但你的平面並沒有定案。最重要的是,你想要改變,但是你的老闆根本就認為,反正加班費我付得起,那些整理的工作真的沒那麼重要。

幸運的是,面對這些盤根錯節的挑戰,身在2025的你,藉由AI 的發展突破,只要你是願意花錢訂閱只為了多算幾張吉普力的受眾們。只要多一點點,就那麼一點點的延伸應用下,就可以偷偷的使用語言模型幫你找出過去的資料,並且去除掉不少多餘的整理情況。

如果再如果,你還同時能在『現在』開始順便訂出好的規則來,這個專案就會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而這個善的循環,會迴向在完成交付的那天。『這個』有條理的系統化範本,可以藉由AI回頭去梳理其他沒有被整理,看似混亂的知識。

因為,當你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標準化,統一名稱等等,大語言模型AI的『轉譯』不再只是科幻電影中的想像,它已經具備了理解、分析、甚至組織大量複雜資訊的能力。

當然,有了AI 也不是萬靈丹。是你和你的團隊中,是否準備要讓 AI 發揮效用,有參考學習的榜樣。在用更平實的口吻來說明,我們首先需要為它準備好「乾淨」且「結構化」的「食材」。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先正視並解決「資料孤島」的問題,思考如何將那些非結構化的、散落在各處的資訊,轉化為 AI 能夠理解和處理的形式。這是一項基礎建設工程,但其潛在的回報,將是整個組織知識管理能力的躍升。

思考功課2:描繪您的「理想知識助手」。
如果有一個AI助手能協助您管理事務所的知識,您最希望它具備哪些功能來解決您目前面臨的「資料孤島」問題?

例如:
自動為檔案打上相關標籤?
根據專案類型推薦相關歷史案例?
分析不同專案的相似設計元素的成本差異?

完成思考功課2,我來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很喜歡吉普力的繪圖風格,所以我把我的照片餵給ChatGPT,而後我獲得了我的照片,但變成了「日本淡雅,大眼低飽和度,吉卜力工作室風格的圖像,著重於手繪線條的質感,運用溫暖柔和的色調,並加入細膩的光影表現」但是構圖還是『我』的照片。

同理可證,我們是否可以在一個專案完成的成果,去告訴AI去根據成果去改變、調整、整理其他成果讓他們的『格式上』一致?

你會說,反正AI都看得懂,我幹嘛要整理。
因為原因是,你看不懂,也找不到。如果你還不在這次用這種方法幫忙你整理,你下次還是必須要翻箱倒櫃也只剩下無奈。同時這篇文章目前的分享階段上,看倌請要乖一點和遵循步驟,看到今天你會做的事情叫做『把完成的東西』整理成『更好地完成格式』。所以請不要想跳級,想從既有創造未知,這件事情可行但是目前看到這邊的大多數的你妳,應該馬步還沒蹲完,請繼續往下看。

五、從「孤島」到「高速公路」:下一步,知識如何為「人」賦能?

打破「資料孤島」,建立系統化的知識管理,僅僅是第一步。當我們的建築知識不再被分割、不再難以尋獲,如同鋪設了暢通無阻的「高速公路」後,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這些流動的知識真正為每一位建築師的學習與成長賦能。

下一階段的探索預告: 在數為CFT塊陶嘔心瀝血的給出了工具,期待提供實用的解決方案,你有完成思考練習嗎?
Shuotao Chiang 將在下一篇文章中,從一個更貼近個人發展的視角,深入探討當知識變得觸手可及之後,AI 如何能扮演一位「個性化的學習夥伴」與「隨身的實踐導師」,協助建築師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持續進化自身的核心能力。

關於最終的呈現: 這些前瞻性的思考轉化為建築行業真正可落地、可操作的實踐方案,需要一個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專業平台來承載。因此,我們正積極與一家在台灣建築界以其獨特的策展視角、精緻的內容呈現,以及對建築文化與實踐趨勢的敏銳捕捉而聞名的專業媒體進行緊密合作,期待能將這些研究成果更完整地呈現給所有關心行業未來的夥伴。

結語:行動,從定義你的「痛」與「需」開始 

告別「資料孤島」的旅程,始於對現狀的清晰認知與對未來需求的明確定義。希望今天的分享與「思考功課」,能幫助您的團隊更精準地描繪出在知識管理上所面臨的具體痛點,以及對理想解決方案的期待。

行動呼籲與訂閱 :

您的事務所是否也深受「資料孤島」與「設計腦自由模式」的雙重挑戰?您認為在導入系統化知識管理時,最大的文化或技術阻礙是什麼?歡迎註冊網站會員,並在下方留言分享您的寶貴經驗與獨到見解。

「CFT團隊」將持續為您帶來更多關於 AI 與建築科技的實用分析。請持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 www.codefortaiwan.com,並訂閱我們的電子報,獲取最前沿的產業動態與解決方案。

五月底,我們將在一個您期待已久的專業建築平台上,完整揭曉我們與 Shuotao Chiang 聯手打造的知識管理實踐藍圖。敬請密切關注!


參考資料
Quixy. What are Data Silos and How to Break Them Down?

我想訂閱電子報